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随感

生活,是一张网,我被困住了。不得动弹。 全身浸淫在无力感中,四周的浓雾看不清任何东西,没有站得住脚的地方,没有抓得住手的地方,在网里。我知道,是自己的无能织就了它,现在它将我缠住。那种无法动弹的难受,会让自己生气。生自己的气,恨自己无能。没有办法在这个世界上选择。另一方面,自己又在自我安慰。一切都是命运使然,现在困住是命中注定,它必然会发生。只要熬过去就坦然面对,就好变好,好像,这样的安慰有些效果,让思绪沿着"命运"的路走下去,无法分心,尽管身体还是被困住。 生命,那种执着,有时让人敬畏,就是一种"活"的执着。就像那棵树,只要根能扎到土中,它就会发芽,就会长出叶子。即便被砍了,被连根拔起。只要能活便努力活,所有方法都试过了之后还是没办法,那就死。简单,干脆!简单的让人害怕。世上所有的东西似乎都是这样,或者说可以用这种方法解释,那些自杀的人呢?他们也试过了所有的方法,记得马庚说过,有时侯死并不一定是坏事。是的,它有时可能是一种生的方式。 试着放开,漂浮在空中,和空融为一体,变成空,然后再将空空掉,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 这究竟是一种解脱还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幻觉?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将空空掉吗?看清生活后再热爱生活,普渡众生,真的有意义吗?如果一切都可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被谈论成命运,那么命运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在有限时间内无限可能性中是不是有且仅有一条通路是我的命运?偶然是必然在无知的状态下被认知的状态吗?必然真的是必然吗?必然是客观存在吗?客观是什么?客观是不是仍然是主观? 人无法脱离物质,那么由物质产生的精神则必然受物质制约,这种制约是先天的,无法超越的。二者的关系无法斩断。既然无法斩断,那也无法从外面去反观,观的位置与发起者,始终受物质制约。那么所谓独立的精神,便不会成立。 既然精神无法独立,那么精神世界仅仅只是物质世界的衍生品。就像火焰,看似漂浮在空中,与灯芯没有任何接触,但是它仍旧被灯芯制约着。精神世界的作用仅仅是观照物质世界而已。它让物质用一种自我欺骗的形式存在。或者说一种物质偏向选择的形式存在。这便是心理防卫的作用,一切碎碎念、下意识的动作,想法,都是精神欺骗、安慰物质的一种方式,它让物质有一种自在的合理性,当然这种合理性仅仅也只是精神的。 但是问题出现了,首先必然是物质的还
最新博文

写在2021年末

还真是许久没有写东西了,之前在公众号上写东西也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不知道为什么,许是没了心情。这一年来,改变还是有的,唯一没什么起色的仍旧是糊口的本事。母亲的身体变得差了不少,已经不能像之前装作视而不见了,第一次有一种害怕的惊慌。 个人生活一塌糊涂,原来感情是这么脆弱,几年的交往微信一删便一笔勾销。可能注定要孤独终老。可能我不怕孤独,可能又怕。 书还在一点一点的读,宋史还剩五本。其他的也按照兴趣在看。至少在这条路上,一步始终还是算一步的。   我觉得我可能有一种其他人没有的能力,其实说穿了也就是拖延症,便是无论在什么时候自己都能找到"摸鱼"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可能是用来看书,可能是用来刷手机。但这样的状态真是一直在。   其实越是看书就越对这个社会的感受变得复杂,反应变得迟钝,不知道为啥。读历史是不是都会有现实也不过如此的感慨;看一些"术"的书就会有对细节的赞叹;看"道"的书又会有"可怜身是眼中人"的哀嚎,芸芸众生逃不开的依旧是苦。   我对婚姻有一种完全的不信任之感,这样的感受可能是我真的这么想,也可能是自我催眠的结果,但结论便是如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是这独特有着普遍性的时候,便是悲哀的开始。如果说智慧是一种圈套,那没几个人可能逃得开。"小国寡民"才是完美,可惜的是,在这个星球上没有完美。   我会死在哪里?我会怎样死?这样的问题有时会在脑中划过。在这样一个畸形变态的社会中,还真应了那句诗,"何须茫然顾,无处是安澜"。   就这样吧, 2021 年马上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从 Windows 版 邮件 发送  

关于BCI的风暴

昨天开始,"轰轰烈烈"的反"抵制新疆棉花"的浪潮席卷整个网络,至少是大陆的网络。这次时间我有两点看法,第一是这次事件看起来是"民间"舆论裹挟着官方开始的,如果真是这样那情况真的不容乐观,因为这说明政府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国内舆论也不再是完全可控的,在某些情况下,政府不得不对"互联网舆论"做出安抚性的妥协,这样下去有失控的趋势。当然如果这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当然是另外一码事了。 第二,有一种情况引起了我的兴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线上线下的表面上的"爱国"?这些"爱国"的人除去工作以外,剩下的人参与进来是什么心理?保有什么目的?细细想来,可能是因为贫富差距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引起的。结合着去年总理提出的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说法,中国贫富差距的实际情况比预料的要差很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诡异的繁荣,线上的共同富裕与现实的贫富差距形成鲜明对比。不公平、仇富的心理被深深的埋起来,它生根发芽,改变了人的行为模式。虽然阿迪、耐克本质上不算什么高级的消费品,但是相对而言,对于某群人却是。很容易想象一下,一群穿着德尔惠,红星,稍微好点穿安踏、361、李宁的人突然发现可以让那些穿阿迪、耐克的人被迫回到自己的消费区间内的快意心情。这里没有嫌贫爱富,只是这样的贫富差距下如此的心理是正常的。盲目的仇富,加上各怀鬼胎的自私想法,变成了席卷全国甚至全球的大风暴。至于原因,可能很简单,或者只是一个穿耐克的人踩了一下他的脚而已。 一点想法,权作记录。

读史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公众号只更新词和字的部分,自己写的小文章已经许久没有更新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找不到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写,但是还好的是书始终没有断掉。《宋史》依旧在进行中,虽然很慢。另一方面从上周起开始整理《宋史》列传的一些信息,还是有所发现的,比如最近在讨论生殖率的问题以及孩子名字的排名。其实古今真的差不多,宋代有些人很能生,有的也没孩子。而且就现阶段总结的300余条人物信息中可以看出,名字真是大同小异,如果有个排名的话,那么至少北宋前期,历史上有名号的人,多以"昭"、"崇"、"义"这样的字为名。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诉求,另一方面可寄托了父辈的希望。好了言归正传。        今天早上找来《竹书纪年》来读。继而又联想到《宋史》从而有此番感慨, 历史是一个前人不断埋葬,后人不断挖掘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 先说《竹书纪年》,这是一部号称唯一躲过秦火的一部史书,这个噱头足以倒足胃口,再有便是里面所记述的内容,有些与《史记》完全相悖,这便让人好奇心更重了。是什么让两部史书内容相悖?我想无外乎客观、主观两方面,客观原因应该是时间久远,所知不对称造成的;主观原因可能就是当时人的一种需要,需要他这么写。再说《宋史》,斧声烛影这样的事情别说后人,就连宋代人自己都不能统一口径,司马光更是老谋深算,处处写的明白,又处处埋着疑问。就连同时期的《辽史》也说赵匡义是"自立",《太祖本纪》改了好几遍才最后定稿,高宗选后来的孝宗作为养子据说也是做梦对太祖一系心有愧疚,当然也有客观原因。所以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只有一点,当事人由于种种原因在极力掩盖的事情,恰恰是后人穷尽心思想尽力发掘的。这个过程就是历史。而且别忘了,今人想要挖掘的出发点也会参杂着今人的种种需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永远没有真相,它只有细节,对它感兴趣的人,只能通过细节去了解它,如同盲人摸象。

午后的阳光正好

午后的阳光正好 空气中有思念的味道 提醒着昨天的风 叫醒那年的你 手旁的咖啡杯 缭绕着你的嘴角 书本中的字迹 划过你的眉梢 裹了裹大衣的领子 把你残留的温度怀抱 午后阳光正好 想必你一定知道 2019.12.29 北京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叶子上的露珠滴落, 在池塘。 你远走的背影烙印, 在眼底。 多年后午间的风, 吹拂我的脸。 猛的让我, 重回到了那天。 只是阳光不再耀眼, 只是夏蝉不再鸣叫, 只是我不再年轻, 只是 你不在眼前…… 糟了! 你的样子, 不再鲜明! 你的影子, 不再清晰! 忘不掉, 却也记不起。 只是今天的风, 还是一样温暖。 只是风, 只是风, 只有风 …… 听《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有感 2019.4.8 夜北京

转眼又是一年

 一转眼已经一年没有更新了,这一年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肺炎似乎将生活固化了、过去的这一年开始写了公众号,但是写着写着好像把最初的想法弄丢了。但也确确实实留下了一些东西,所以有失有得吧!生活仍旧是一团糟,没什么目标,哦,对了,明年希望搞定学位。现在想想宋代已经在最近的一两个月离开我了,公众号的专题文章也自十一起没在更新。应该加把劲儿补上。 攒不下钱,赚不到钱,不断花钱。一切都围绕着钱钱钱。生存的一切意义似乎只剩下了如雾霾般的铜臭。世界好像变得越来越荒唐。老人集体跳河、某家遭灭门、高层的神仙打架,归根到底也是钱。不管承不承认,世界裹挟这我们每一个人越转越快,快到来不及看,来不及想,一件衣服以前要穿很久,现在已经变成了快销品。衣服、鞋子、各类数码产品一直在买买买。需要吗?好像我们并不知道。手机一年更新几次,看着两年前成色还不错的手机,由刚入手时的欣赏,变成了嫌弃,似乎哪哪都是不满,不是该换了,是觉得该换了。这么看来,黄晓明的那句“我要我觉得”还是有些深刻的。 最近弄了个梯子,如果专题文章写起来有压力,我就在这里胡乱写些,权当一个发泄的出口。